2024年12月10号    星期二

-传递正能量 宣传中国梦-

传播中华文化 打造中国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频道 > 类型窄化导致“千剧一面”
艺术频道

类型窄化导致“千剧一面”

时间:2024-05-09 09:38来源:光明日报编辑:王洛锡点击量:482794

【影视锐评】  

放眼近年的影视业,以某类特定人群为目标受众的分众化理念深入人心,甚至出现一味迎合某个小众群体口味而使某些类型创作窄化,出现“千剧一面”的现象,应引起业界关注。

当代社会,人们以共同的生活方式或兴趣爱好为纽带,接受资讯、分享观点、交流情感,建立共同的社会关系网络。随着互联网普及,这种社会关系网络快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在算法推荐的助力下,志趣相投的用户择群而入,形成各式各样的小众网络社交群体。具体到影视领域,符合某个小众群体喜好的类型作品能有效激发这个群体内部受众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使他们不再是影视文化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成为生产者和传播者。如某奇幻剧上映时,具有相同观剧口味的观众通过网络自发集结,成为“自来水”,一起解读、脑补剧情,剪辑视频、制作表情包,到社交媒体签到打卡,使剧集相关话题屡屡登上热搜,实现破圈传播。

部分从业者看到这种分众文化消费蕴藏的市场潜力,将其视作一种创作方向。他们先找到某种类型影视作品的目标受众,明确其审美喜好,定制相关内容,做到“精准投喂”。如《穿越火线》《全职高手》等就是随着电竞成为体育竞赛项目,创作者针对电竞圈受众“为电竞正名”的文化心理创作的;《白夜追凶》《民国大侦探》等悬疑剧以及《大侦探》系列综艺则以快节奏、强情节,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写实的罪案现场,贴近“本格推理”爱好者的观赏诉求;还有很多女性剧,或讲述女性在大城市努力打拼实现自身价值的历程,或表现女性在婚姻情感育儿方面的问题、困惑,引起许多女性观众的共鸣。在精准把握目标群体受众心理的基础上,片方和平台还在宣发排播时考虑分众化因素。比如,视频网站推出“迷雾剧场”“宠爱剧场”“动作高手季”等,就是将制作水平相当、类型靠拢、体量接近、受众画像相似的类型作品在短期内接档排播,着力吸引某个群体的观众,使他们形成品牌认知。再比如,东北喜剧主要以北方作为主力营销的地区;更贴近男性受众喜好的作品则会在一些男性用户经常聚合的网站、活跃的社区展开推广。

分众化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类型作品找到欣赏它的观众,这本无可非议。然而,近年来这种理念使类型创作不断细化、垂直化,甚至固定化、模式化、狭窄化、浅表化。以某个小众群体为目标受众的类型创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很容易形成“信息茧房”效应。部分从业者一味求稳,为规避风险,以最少的精力和资金投入,获得符合预期的经济效益,而始终聚焦一个小众群体的审美喜好,钻研一种风格,容易使创作内容风格出现同质化,甚至沦为工业流水线批量生产的产品。比如,当下部分以女性为目标受众的仙侠玄幻剧多在寻找神器、谈情说爱、升级打怪的套路里打转;甜宠剧基本按照“男女主角偶然相识—误会争斗—理解帮助—相恋撒糖”的顺序进行。稍微换一下故事背景与人物设置,就是一个新作品,导致“千剧一面”。大量迎合某个小众群体观赏口味的“精准投喂”,使受众在源源不断的同质化信息轰炸下,产生审美疲劳。长久沉浸在“信息茧房”之中,也使小部分观众容易形成认知上的偏见,从而丧失多元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某类型创作的目标受众群体内外对同一部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或许可以为这种类型窄化的创作现象提供一个注脚。甜宠剧的目标受众一心只为求“爽”求“甜”,关注的是偶像是不是主演,化装和造型是否精致,画面是否精美。如果跳出这个小众群体,将这类甜宠作品置于所有影视品类的大坐标系中进行综合评定,其瑕疵便一览无余:一些剧集一味“撒糖”,构筑起不切实际的生活幻想,使人物的情感、性格偏离剧情和现实生活的逻辑。这种画地为牢的类型创作,失去艺术和思想深度的基础支撑,成为特定群体“圈地自萌”式的娱乐快消品,不仅无法令广大观众产生共情,反而加深人们对某个类型创作的偏见。

创作类型窄化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影视业对商业属性的过度依赖和对艺术属性的忽略。影视作品作为艺术品,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也担负价值观引领和情感陶冶的责任。分众化生产“精准投喂”给目标受众的应当是营养丰富均衡的精神食粮,而不仅仅是“娱乐快餐”。挡在某个受众群体和广大观众之间的,往往并非作品的类型,而是品质。一些高口碑的类型创作证明了这一观点。如古装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以逻辑缜密的剧情满足推理爱好者的需求,以精美的视觉盛宴贴合古装剧迷的审美,更在虚构的故事中投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喜爱,使普通观众产生共情,实现破圈传播。

所以,影视创作不能一味将类型窄化,让创作落入单一题材类型的窠臼。作为最受欢迎的文艺形式之一,影视剧理应拥有更开阔的格局和视野,观照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从大众现实生活里提炼素材,在对现实社会的观照、思想深度的开掘和文化格局的构建上不断深入,讲述更具典型性的故事,塑造更具代表性的人物,以更加深刻鲜活的时代表达,主动引领大众审美,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吕珍珍,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王洛锡

艺术家查询

姓名

证件编号

产品查询

产品名称

证件编号

工作人员查询

人员姓名

证件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