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6号    星期二

-传递正能量 宣传中国梦-

传播中华文化 打造中国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华国粹 > “行山"展览河北博物院启幕 当代雕塑作品形塑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国粹

“行山"展览河北博物院启幕 当代雕塑作品形塑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18-09-29 11:28来源:艺术中国编辑:刘涛点击量:421093

展览现场

山,宣也,生万物,有石而高。

山是理想,是悠然见南山的情怀,是山居的终所。

继南京博物院举办了“呼吸——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展,在国内博物馆中首次有主题地引入当代雕塑艺术作品之后,2018年9月27日——12月9日期间,“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在河北博物院展出。

开幕式现场

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君在开幕式致辞

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君在开幕式中表示:“河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河北博物院无论是陶塑面具还是战国铺首,无论是长信宫灯、虎噬鹿,还是各种佛像都是很好的形塑作品。在本次行山展览中,集中了我国现代雕塑艺术家的作品,既创新了传统的雕塑技法,呼应了时代的特征,又与河北的地域特征相结合,南北呼应,古今融合。”

浙江博物馆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陈浩致辞

浙江博物馆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陈浩从博物馆的角度肯定了本次展览:“河北博物院能够举办当代艺术家的展览,这在博物馆界并不多见。作为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承担着唤醒社会公众历史记忆,培育广大观众艺术情怀的使命。举办此次‘行山’展览是河北博物院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的一次有力探索。”

策展人、杨玲博士在开幕式致辞

策展人、杨玲博士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本次展览,她谈到:“本次能在河北博物院举办‘行山’这样的当代艺术展,我由衷地感谢河北博物院,他们有这样博大的胸怀在文明和历史的殿堂中接纳当代艺术。此次展览共展出形塑作品46组(62件),来自40余位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家。以文化为山,我们在博物馆的殿堂中,展现当代人对文化之山的记忆、理解、思考。”

执行策展人马文甲发言

执行策展人马文甲阐述了展览的主题“行山”,他认为:“石家庄地处太行山文化带,太行山的历史概念与红色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原大地的文明,这些因山就势的含义也成就了展览用‘山’为名的地缘性。‘行山’这个动宾结构也就蕴含了这种‘仰之弥高’的敬意。‘行’为阐明了动态的历史进程与文化自信的态度。重新审视与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艺术创造,成为当代艺术家所普遍面临的问题。传统在创造中被继续研究、继承、传播和发展。而当代的我们终将创造未来的历史。”

中国雕塑学会会长霍波阳致辞

霍波阳 《冬》合成纸浆 2009年

中国雕塑学会会长霍波阳作为本次参展艺术家的代表,他表示:“本次展览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有中国当代氛围,兼具传统与当代。很荣幸能够在博物馆这样展示几千年文明的场所中展示我们的雕塑作品,在这里展出似乎预示着我们的作品能够继承中华文明的传统文脉,我们的今天或许就是明天的历史。”

黄兴国 《遗裳》 青铜 2016年

黄兴国 《遗裳》 青铜 2016年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雕塑家黄兴国发言

雕塑家黄兴国的作品名为《遗裳》,作品选用了织物包裹的手法,以织物包裹躯体,而躯体本身不在场,留下了身体的轮廓。包裹同“苞裹”,《文子·道原》曰:“夫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苞裹”行为本身就蕴含着“道”的意味。由织物苞裹而形成中空的躯干成为“道”的载体。层层织物包裹着人的思想和精神,接受道德字样,并慢慢成熟,成熟后的思想和精神又反过来摆脱了包裹的束缚。于是,中空的躯干成为了思想自由释放后的空壳,保留着主体挣脱时的种种样貌,也是重获自由的瞬间凝固。传统文化虽然消散于历史的长河之后总,但仍然留下了“遗裳”,等待着艺术家们去继承衣钵。

正如雕塑家黄兴国所说:“文化的力量、魅力和作用绝不是凝固在某个历史节点的,而是流动的,渗透的,是相互影响的。文化的形态一直在变化中,随着历史的流变,随着区域人们的观念变化在丰富在强大,并且一定会影响到明天。这样的文化才是有未来的,才是能驱动未来的。”

许正龙 《导向》 综合材料 2016年

许正龙 《导向》 综合材料 2016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雕塑家许正龙发言

雕塑家许正龙的作品《导向》中,导弹承载着雪山飞驰而去,一只豹子立于导弹的前端。灯光照射下映射在墙上的影子像是时钟的指针,雕塑在此跨越时空。艺术家在作品中将工业时代杀伤性武器导弹与大自然的雪山并置,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和生态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以战争会用到的武器为主题创作作品,旨在表达反战的愿望,疾驰而去的导弹向人类提出反问——我们将何去何从?

雕塑家许正龙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人在发展之外,要更多的考虑自然,考虑生态,这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中悲天悯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我一直倡导这种和合之道,‘和’自然,‘合’艺术,艺术是第二自然,尤其是与雕塑艺术往往能融合在自然环境之中。现场的舞蹈表演将传统的山与我的作品连接在了一起,将古老的文明与现代文明串联在了一起。”

林岗 《汉社》 汉砖、金属 2016年

杭州市雕塑院院长、雕塑家林岗发言

雕塑家林岗在采访中谈到作品时提到:“我收集了很多琴,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美的探索,这么多年以来一直用琴来表达自己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理解。这件作品也用到了废弃的钢板,钢板刚正又简洁。并且我截取了楚国的图案,用大漆绘制到作品上。我在收藏中国的历代古砚,我觉得眼光决定出手。我从汉唐砚台中得到的启示是大美,就是以最简洁最概括的方法来处理形,以最自信的线条来表达线。唐代的线条都是往外扩张的,宋代的砚台是雅致的,我想从汉唐宋这三个时代的文化中去吸取营养,变成自己的艺术语境。将工业化的钢材与汉代画像砖相结合,把两千年的文明直接进行了对接,呈现时间材料和思想的跨越与对话。”

魏小杰 《思维菩萨》 玻璃钢着色 2016年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雕塑家魏小杰发言

雕塑家魏小杰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参展作品的创作思路,她说道:“本次创作的作品来源于山东青龙寺的思维菩萨,我一直很喜欢中国传统雕塑,也一直在做对中国传统雕塑造型样式的理论研究。这件作品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做一个尝试,探索如何继承中国传统雕塑并使其活化,并在当代进行延续。因此我借用传统的符号和造型,赋予其一种当代的审美。面部、身体的处理,包括莲花基座的处理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又不违背佛教本身。”

黄齐成 《水穷处·云起时》《普渡》 不锈钢 2016年

青年雕塑家黄齐成的作品《水穷处·云起时》灵感来源于唐代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表面写的是水的尽头,实则暗喻了人生的困境,“云起时”描绘了云起的情景,实是新生的象征。艺术家谈到:“我希望以山、水、云为艺术形象,通过雕塑的艺术语言来揭示这首诗的哲理。作品一侧为静谧的枯山、瘦水景象;另一侧则是云卷云舒景象,希望这些动静、曲直的雕塑形态来隐喻人生现实的平淡、困境与理想的变幻、美好。《普渡》作品的灵感源于传统的如意云图案,我将山、水、云融为一体,想要表现一种超脱尘俗的意象。”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塑形艺术是时代、思想、情感、审美的结晶,是社会文化形象化的表现,是具有公共性的艺术。在博物馆以当代艺术的方法链接各个层面的公众,人们在感触到文明古国心灵历史的同时,还能切身体味中国传统文化当下的形塑,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凝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仰望传统文化这座高山的同时,思考如何走出当代新文化的景行大道,本次的“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是又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开幕式后举行了专题学术研讨会,文博界专家和艺术家以“河北文化建设与博物馆的社会责任”、“雕塑艺术与文化空间构建”、“博物馆的展览与文化价值建设”为主题展开了对话和讨论。(图文/孟媛)

 

李象群 《元四家》 白铜 2013-2016年

赵萌 《生命方舟》铸铜 2018年

现场嘉宾表演

郑路 《近于禅》 不锈钢 2018年

观众观看作品

谭勋 《E114°26’N38°03'》铁丝网 2018年

史金淞 《松》铸铜 2018年

夏学兵 《临摹·神仙残卷》瓷 2018年

白明 《叠加的关系陶瓷 2018年

吕品晶 《中国写意NO.32》石材、铜 2012年

观众拍摄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责任编辑:刘涛

艺术家查询

姓名

证件编号

产品查询

产品名称

证件编号

工作人员查询

人员姓名

证件编号